期刊目錄列表 - 64卷(2019) - 【師大學報】64(1)三月刊
Directory
金朝早期道教石刻與文獻資料解析
作者:山田俊(熊本縣立大學文學部教授)
卷期:64卷第1期
日期:2019年3月
頁碼:31-54
DOI:10.6210/JNTNU.201903_64(1).0002
摘要:
金朝如何繼承北宋之前的道家道教,主要有如下幾種情況:第一,北宋士人仕於金朝,金朝透過北宋人士接受道家道教的傳統。第二,金朝對峙於北宋以來,好幾次搶奪北宋的大量文獻、文物,經過這些文獻等來接受北宋道家道教的傳統。第三,不管王朝體制如何動蕩,金朝各地域仍然維持著道家道教的傳統,從不少題為「重修云云」等石刻資料的存在得知,地域社會共同修復荒蕪的觀廟堂宇,而觀廟堂宇再成為該地區宗教活動的據點。本論,以全真道開山祖師王重陽結束在「活死人穴」的修道而真正開始傳道活動的金朝大定3(1163)年之前為主,分為「一、祈雨」、「二、民間信仰」、「三、傳統道教」及「四、傳世文獻」共四節對於窺見金朝早期道家道教實情的資料加以探討。
關鍵詞:石刻資料、金朝、傳世資料、道家道教
《詳全文》
參考文獻:
- 唐•孟安排,《道教義樞》,收入《正統道藏》,第41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7)。
- 唐•張瑜,〈大唐廣平郡樂公之二女靈聖通仙合葬先代父母有五瑞記〉,載於《山右石刻叢編》,清•胡聘之(編)(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冊2,卷9,頁41。
- 唐•佚名,《上清太上開天龍蹻經》,收入《正統道藏》,第56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7)。
- 前蜀•杜光庭,《墉城集仙錄》,收入《正統道藏》,第30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7)。
- 後晉•劉昫、張昭遠、王伸,《舊唐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75)。
» 展開更多
- 唐•孟安排,《道教義樞》,收入《正統道藏》,第41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7)。
- 唐•張瑜,〈大唐廣平郡樂公之二女靈聖通仙合葬先代父母有五瑞記〉,載於《山右石刻叢編》,清•胡聘之(編)(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冊2,卷9,頁41。
- 唐•佚名,《上清太上開天龍蹻經》,收入《正統道藏》,第56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7)。
- 前蜀•杜光庭,《墉城集仙錄》,收入《正統道藏》,第30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7)。
- 後晉•劉昫、張昭遠、王伸,《舊唐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75)。
- 宋•劉希嶽,《太玄朗然子進道詩》,收入《正統道藏》,第8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7)。
- 宋•佚名,《太上玉華洞章拔亡度世昇仙妙經》,收入《正統道藏》,第2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7)。
- 金•張俌,〈知觀卜師中立石〉,載於《山右石刻叢編》,清•胡聘之(編)(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冊4,卷21,頁11。
- 金•鄭子聃,〈中都十方大天長觀重修碑〉,《宮觀碑誌》,收入《正統道藏》,第33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7)。
- 金•王建中,〈重修嘉潤候殿記〉,載於《龍角山記》,收入《正統道藏》,第33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97)。
- 金•田蔚,〈重修池嘉潤候殿記〉,載於《龍角山記》,收入《正統道藏》,第33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97)。
- 元•元好問,《中州集》(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 元•金月巖、黃公望,《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訣》,收入《正統道藏》,第8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7)。
- 元•脫脫,《金史》(北京市:中華書局,1987)。
- 元•彭致中,《鳴鶴餘音》,收入《正統道藏》,第40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7)。
- 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收入《正統道藏》,第9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7)。
- 元•祿昭聞,《凝陽董真人遇仙記》,收入《正統道藏》,第9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7),頁7144下。
- 明•馬暾(纂輯),長治市舊志整理委員會,《潞州志》(北京市:中華書局,1995)。
- 清•鄧永芳、李馥蒸,《康熙蒲城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陝西府縣志輯26》(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07)。
- 清•鍾文英,《井陘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第五○八號》(臺北市: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6)。
- 清•邁柱、夏力恕,《湖廣通志》,收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31~533冊(首爾特別市:驪江出版社,1988)。
- 清•劉於義,《雍正陝西通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省志輯•陝西 ①~④》(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11)。
- 清•蕭應植,《濟源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第四九二號•河南省》(臺北市: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 清•張心鏡、吳泰來,《乾隆蒲城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陝西府縣志輯26》(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07)。
- 清•戴治、洪亮吉、孫星衍,《乾隆澄城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陝西府縣志輯22》(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07)。
- 清•徐松,劉琳、刁忠民、舒大剛、尹波等校點,《宋會要輯稿》(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 清•張金吾,《金文最》(北京市:中華書局,1990)。
- 清•劉坤一、劉鐸、趙之謙,《光緒江西通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省志輯•江西》(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09)。
- 清•李敬,《光緒費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57》(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04)。
- 清•王軒,《山西通志》,收入《中國省志彙編之十三》(臺北市:華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69)。
- 清•胡聘之(編),《山右石刻叢編》(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 大同市博物館,〈大同金代閻德源墓發掘簡報〉,《文物》,4期(1978),頁1-13。
- 山田俊,《宋代道家思想史研究》(東京都:汲古書院,2012)。
- —,〈《太上玉華洞章拔亡度世昇仙妙經》與六十一卷本《度人經》─作為一個金朝皇統年間山西地區的事例─〉,《正學》,5輯(2017),頁91-101。
- —,〈金朝道教《真元派》再考〉,《熊本縣立大學文學部紀要》,24卷(2018),頁120-142。
- —,〈明昌二年碑文《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經》について〉,《文彩》,14号(2018),頁13-20。
- —,〈《草衣子》小考〉,《名古屋大學中國哲學論集》,17号(2018),頁51-66。
- 山東省平邑縣志編纂委員會,《平邑縣志》(齊南市:齊魯書社,1997)。
- 不詳,《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收入《正統道藏》,第19冊(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7)。
- 王用舟,《民國井陘縣志料》,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補輯①》(上海市:上海書店,2016)。
- 王新英(輯校),《全金石刻文輯校》(長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
- 王慶生,《金代文學家年譜》(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05)。
- 白彬,〈山西地區金元道士墓研究〉,載於《道教圖像、考古與儀式─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黎志添(編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頁123-163。
-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修訂本)》(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 宋燕鵬,《南部太行山區祠神信仰研究:618-1368》(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 李秀蓮,《金朝「異代」文士的民族認同之路》(北京市:中華書局,2017)。
- 李遠國,〈論張果的內煉思想〉,載於《三元集》,李遠國(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
- 易素梅,〈道教與民間宗教的角力與融合:宋元時期晉東南地區二仙信仰之研究〉,《學術研究》,7期(2011),頁130-136。
- —,〈戰爭、族群與區域社會:9至14世紀晉東南地區二仙信仰研究〉,《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期(2013),頁95-106。
- 松下道信,〈《還丹祕訣養赤子神方》と《抱一函三祕訣》について─內丹諸流派と全真教融合の一樣相─〉,《集刊東洋學》,110号(2014),頁21-40。
- 段建宏,〈民間信仰與地域社會:對晉東南二仙故事的解讀〉,《前沿》,11期(2008),頁97-100。
- 段建宏、張慧仙、樊慧慧,〈晉東南二仙形象的多元化與功能疊加〉,《中國地方誌》,7期(2017),頁53-61,64。
- 胡傳志,《宋金文學的交融與演進》(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修訂本)第二卷》(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 秦建明、呂敏,《陝西地區水資源與民間社會調查資料集(第二集):堯山聖母廟與神社》(北京市:中華書局,2003)。
- 張秀民,〈金源監本考〉,《圖書季刊》,2卷1期(1935),頁19-25。
- 張薇薇,〈晉東南地區二仙文化的歷史淵源及廟宇分布〉,《文物世界》,3期(2008),頁45-52。
- 莊世元,〈浮山縣龍谷山慶唐觀〉,《中國道教》,2期(2002),頁51。
- 郭偉玲,《中國秘書省藏書史》(武漢市: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
- 陳垣(編纂),陳智超、曾慶瑛校補,《道家金石略》(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88)。
- 陳學霖,〈金朝的旱災、祈雨、與政治文化〉,載於《金宋史論叢》,陳學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
- 傅璇琮、謝灼華,《中國藏書通史》(寧波市:寧波出版社,2001)。
- 馮大北,〈金代官賣寺觀名額考〉,《史學月刊》,10期(2009),頁27-35。
- 黃海德,〈道教碑文之史料價值初探─以明《道藏》為例〉,《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期(2016),頁89-97。
- 楊珩,《女真統治下的儒學傳承─金代儒學及儒學文獻研究》(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
- 雷聞,〈龍角仙都:一個唐代宗教聖地的塑造與轉型〉,《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6期(2014),頁88-98。
- 趙芃,〈蒙山道教初探〉,《中國道教》,3期(2010),頁35-37。
- —,《山東道教史(下)》(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 趙世瑜,〈唐宋以來高平地區寺廟系統與村社組織之變遷─以二仙信仰為例〉,載於《大河上下:10世紀以來的北方城鄉與民眾生活》,趙世瑜(太原市:山西出版集團、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 盧國龍,〈試析張果內丹道的思想秘奧〉,《中國道教》,4期(1989),頁29-34。
- 薛瑞兆,《金代科擧》(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 聶立申,《金代名士黨懷英研究》(長春市: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
- Yao, Tao-Chung. “Buddhism and Taoism under the Chin”, in China Under Jurchen Rule: Essays on Chin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History, ed. Hoyt Cleveland Tillman and Stephen H. West (NewYork,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5), 156-158.
- Schipper, Kristof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 eds., The Taoist Canon: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道藏通考)(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Journal directory listing - Volume 64 (2019) - Journal of NTNU【64(1)】March
Directory
Stone Carving Materials and Literal Materials of Taoism in the Early Jurchen Dynasty
Author: Takashi Yamada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Prefectural University of Kumamoto)
Vol.&No.:Vol. 64, No.1
Date:March 2019
Pages:31-54
DOI:10.6210/JNTNU.201903_64(1).0002
Abstract:
Three potential views can be presented concerning how the Jurchen Dynasty inherited Taoism before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first view proposes that the intellectual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served the Jurchen Dynasty; this view assumes that the Jurchen Dynasty took these intellectuals from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Under this view, the Jurchen Dynasty is believed to have accepted the Taoist tradition through the intellectual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second view contends that the Jurchen Dynasty frequently plundered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literature and learned about and came to accept the Taoist tradition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rough this body of literature. The third view argues that regardless of fluctuations in the dynastic regime, Taoist activities were followed in each region of the Jurchen Dynasty. This view contends that the Taoist temples that were destroyed because of social turmoil were restored through the power of the people in the area. According to this view, Taoist temples were the base of religious activities in the area; this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existence of many stone carving materials that entitled with “Reconstruction of.” According to the aforementioned views, in this paper I will introduce and examine some of the materials that can help to depict the real circumstances of early Taoism in the Jurchen Dynasty before 1163, which was the year in which Master Wang Zhongyang of the Quanzhen School began to conduct full-fledged missionary activities.
Keywords:stone carving materials, Jurchen Dynasty, literal materials, Tao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