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錄列表 - 62卷(2017) - 【師大學報】62(1) 三月刊
Directory
當代亞洲佛教「人間性」的實踐與批判─兼論新儒家的現代化課題
作者:李幸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文系與漢語教育系合聘交換教授)
卷期:62卷第1期
日期:2017年3月
頁碼:1-28
DOI:10.6210/JNTNU.2017.62(1).01
摘要:
佛教以人為本的入世實踐,在當代亞洲各國實踐發展的過程,經歷社會運動、民主改革的對話與衝突,開展出佛教「人間性」同時具備建設性與批判性的雙重面向。本文以當代佛教在亞洲各國如印度、西藏、越南、緬甸、泰國、日本及臺灣等地所展現的兩種「人間性」的具體實踐模型:「激進佛教」與「人間佛教」作為探討的焦點,並與當代新儒家現代民主思想進行對話,期在多元文化互動交流頻繁、也衝突不斷的今日,通過佛法理性自我批判與溝通的反思,重審當代政治秩序背後隱含意識型態的暴力與他者認同的問題。此外,從佛教與儒家的角度重省在面對當代法律政治的主流思考偏向下,被迫者的生命如何在「界限」下尋求出路的可能。
關鍵詞:人間佛教、《例外狀態》、裸命、新儒家、激進佛教
《詳全文》
參考文獻:
- 西晉•法炬、法立譯,《法句譬喻經》,見錄於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等(監修)《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3)。
- 東晉•佛陀跋陀羅等譯,《摩訶僧祇律》卷26,見錄於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等(監修)《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2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3)。
- 東晉•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見錄於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等(監修)《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3)。
-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見錄於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等(監修)《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3)。
- 劉宋•佛陀什等譯,《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見錄於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等(監修)《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2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3)。
» 展開更多
- 西晉•法炬、法立譯,《法句譬喻經》,見錄於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等(監修)《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3)。
- 東晉•佛陀跋陀羅等譯,《摩訶僧祇律》卷26,見錄於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等(監修)《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2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3)。
- 東晉•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見錄於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等(監修)《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3)。
-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見錄於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等(監修)《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3)。
- 劉宋•佛陀什等譯,《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見錄於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等(監修)《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2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3)。
- 隋•法智譯,《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見錄於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等(監修)《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3)。
- 唐•玄奘譯,《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見錄於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等(監修)《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6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3)。
- 後漢•失譯,《大方便佛報恩經》,見錄於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等(監修)《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3)。
- 一行禪師,周和君譯《太陽我的心:觀照的奇蹟》(北京市:線裝書局,2013)。
- 王輔仁,《西藏密宗史略》(臺北市:佛教出版社,1985)。
- 弘學(編),《藏傳佛教》(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 白德滿(Don A. Pittman),鄭清榮譯《太虛─人生佛教的追尋與實踐》(臺北市:法鼓文化事業公司,2008)。
- 安樂哲(Roger T. Ames),彭國翔編譯《自我的圓成:中西互鏡下的古典儒家與道家》(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 朱元鴻,〈阿岡本「例外狀態」裏的薄暮或晨晦〉,《文化研究》,1期(2005),頁197-219。
-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63)。
-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1)。
- 西田幾多郎,〈場所〉,載於《西田幾多郎哲學選輯》,黃文宏譯(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3),頁63-240。
- 佛使比丘(Buddhadasa Bhikkhu),香光書香編譯組譯《法的社會主義》(嘉義縣:香光書鄉出版社,1996)。
- 何子文,〈近代民國佛教僧人的政治參與問題芻議〉,《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4卷1期(2013),頁70-75。
- 何乏筆,〈跨文化批判與中國現代性之哲學反思〉,《文化研究》,8期(2009),頁125-147。
- 吳汝鈞,《絕對無詮釋學─京都學派批判性研究》(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2012)。
- 吳汝鈞,《京都學派哲學七講》(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8)。
- 李毓賢,〈佛使比丘與泰國佛教改革〉,《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9卷2期(2013),頁75-81。
- 林建德,〈近二十年來臺灣地區「人間佛教」研究發展現況〉,《佛教圖書館館刊》,52期(2011),頁6-17。
- 林毓生,〈兩種關於如何構成政治秩序的觀念─兼論容忍與自由〉,《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
- 林錚,〈從中國佛教到人間佛教─韋伯理論的一次延伸〉,《新批評》,1期(2012),頁41-75。
- 林鎮國,《空性與現代性》(臺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 林鎮國,《辨證的行旅》(臺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 林鎮國,《空性與方法:跨文化佛教哲學十四論》(臺北市:政大出版社,2012)。
- 松本史朗,《緣起と空:如來藏思想批判》(東京都: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9)。
- 松本史朗,《禪思想の研究的批判》(東京都: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94)。
- 松本史朗,呂凱文譯,〈如來藏不是佛教〉,載於《東亞現代性的曲折與展開》,賀照田(編)(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頁125-133。
- 松本史朗,劉景聯譯,〈佛教和神─反對日本主義的考察〉,載於《東亞現代性的曲折與展開》,賀照田(編)(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頁155-177。
- 阿岡本(Giorgio Agamben),薛熙平譯《例外狀態》(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10)。
- 彼德•波凡姆(Peter Popham),莊安祺、范振光譯《翁山蘇姬》(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2)。
- 宣方,〈作為方法的印順:問題意識、詮釋效應及其他〉,《弘誓佛學》,76期(2005),頁12-27。
-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88)。
- 高宣揚,《當代法國思想五十年》(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冊下。
- 袴谷憲昭,《本覺思想批判》(東京都: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9)。
- 袴谷憲昭,《批判仏教》(東京都: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90)。
- 袴谷憲昭,《道元と禪:十二卷本『正法眼藏』の道元》(東京都: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92)。
- 袴谷憲昭,《唯識思想論考》(東京都:大藏出版株式會社,2001)。
- 袴谷憲昭,劉景聯譯,〈論社會歧視的意識型態背景〉,載於《東亞現代性的曲折與展開》,賀照田(編)(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頁134-154。
- 梁文道,〈左翼佛教〉,《am730》,2007年10月26日,〈觀念〉專欄,頁38。
- 傅偉勳,〈佛學、西學與當代新儒家〉,《二十一世紀》,38期(1996),頁68-79。
- 游祥洲,〈論安貝卡主義、印度人權革命與佛教復興─一個全球倫理的觀點〉,《玄奘佛學研究》,16期(2011),頁161-196。
- 馮耀明,《超越內在的迷思:從分析觀點看當代新儒學》(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
- 楊惠南,〈「人間佛教」的經典詮釋是「援儒入佛」或是回歸印度〉,《中華佛學學報》,
- 13期(2000),頁479-504。
- 楊惠南,〈佛在人間:印順導師「人間佛教」之分析〉,載於《佛教的思想與文化.印順導師八秩晉六壽慶論文集》,釋聖嚴、釋恆清、李志夫、藍吉富、楊惠南(主編)(臺北市:法光出版社,1991),頁89-122。
- 察倉•朵藏才旦,《中國藏傳佛教》(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 劉宇光,〈左翼佛教:激進佛學、世俗公民社會與現代佛教的政治反省〉,《世界宗教學刊》,7期(2006),頁1-42。
- 鄭家棟,《斷裂中的傳統》(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 賴賢宗,〈京都學派與東西哲學─藤田正勝與賴賢宗對談論〉,《臺北大學中文學報》,3期(2007),頁165-178。
- 釋印順,《平凡的一生》(修訂版)(臺北市:正聞出版社,1994)。
- 釋印順,《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修訂版)(臺北市:正聞出版社,1990)。
- 釋聖嚴,《原始佛教》(臺北市:法鼓佛教學院,2006)。
- 釋聖嚴,〈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中華佛學研究》,3期(1999),頁1。
- 釋星雲,《心甘情願》(高雄市:佛光出版社,1993)。
- 釋證嚴,《慈濟叮嚀語》(二)(臺北市:慈濟文化出版社,1987)。
- Keer, Dhanajay. “The Meeting between Gandhi and Ambedkar on August 14, 1931, at Malabar Manibhavan, Hill, Bombay,” in Dr. Ambedkar: Life and Mission, ed. Dhananjay Keer (Bombay, Popular Prakashan, 1971 [1954]), 164-167.
- Kimberley, Brownlee. “The Moral Status of Civil Disobedience” (Ph. D. diss., Corpus Christi College University of Oxford, 2006).
- King, Sallie B. “They Who Burned Themselves for Peace: Quaker and Buddhist SelfImmolators during the Vietnam War.” Buddhist-Christian Studies, 20 (2000): 127-150.
- Queen, Christopher S., and Sallie B. King, eds. Engaged Buddhism: Buddhist Liberation Movements in Asia (New York: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Swearer, Donald K. “Sulak Sivaraksa’s Buddhist Vision for Renewing Society,” Crossroads: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6.2 (1991):17-57.
- Sivaraksa, Sulak. “Buddhism and Human Freedom.” Buddhist-Christian Studies, 18 (1998): 63-68.
- Taylor, Jim. “Buddhist Revitalization, Moderniza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Contemporary Thailand.” Sojour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in Southeast Asia, 8.1 (1993): 62-91.
Journal directory listing - Volume 62 (2017) - Journal of NTNU【62(1)】March
Directory
The Practice and Critique of “Earthliness” in Contemporary Asian Buddhism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Neo-Confucianism
Author: Hsing-Ling Lee (Department of Chinese,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 Chinese Education, Hankuk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Visiting Professor)
Vol.&No.:Vol. 62, No. 1
Date:March 2017
Pages:1-28
DOI:10.6210/JNTNU.2017.62(1).01
Abstract:
Buddhism,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ism and a social-ministry spirit, has experienced social movements and the conflicts of democratic reform in Asian countries. It has developed its concept of human nature through the blending of constructive and critical orientations.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research Buddhism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ies of Asian countries (e.g., India, Tibet, Vietnam, Myanmar, Thailand, Japan, and Taiwan), present two paradigms of concrete humanist practice, engage in a dialogue with Neo-Confucian concepts of democracy, and reexamine the problems of political violence within ideology through the Buddhist positions of rational self-criticism and self-reflection in communication. In addition to these areas,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lives of oppressed individuals in contemporary legal and political deviations from Buddhist and Confucian perspectives, and it examines the possibilities for such individuals to free themselves from these restrictions.
Keywords:Humanistic Buddhism, State of Exception, bare life, Neo-Confucianism, Engaged Buddhism